李取中 × 李君慈:交鋒編輯與設計思維 平衡中創造驚奇 | Fines Lee x Li Jyunc-cih: The Art of Give and Take between Editor and Graphic Designer

翁氏工作室 Studio Weng
字物 Type Matters
12 min readSep 2, 2020

--

Text by 謝爾庭 | Photography by Liszt Chang | Image Courtesy by 李取中、李君慈

一件圖文作品的誕生,不只要權衡成本與讀者偏好,也必須調和編輯與平面設計師兩者之間,截然不同的思維。環繞著雜誌製作與閱讀,這次邀請到《大誌 The Big Issue》、《週刊編集 The Affaris》總編輯李取中,和最近擔任《VERSE》雜誌設計總監,作品多樣的李君慈,一同分享編輯與平面設計師之間的交鋒經驗,也將介紹什麼是雜誌的版式規範,以及彼此代表性的作品及喜愛的雜誌。

看似無交集的兩個人,其實有著豐富的合作經驗和默契,從民主進步黨30週年的紀念報紙,再到《大誌 The Big Issue》的封面設計,各自擁有各自豐富的編輯與設計經驗,對談將從字體編排到版面企劃,分享雜誌如何在追求平衡的同時,又可以不斷的創造嶄新的閱讀感受。

李取中和李君慈近年合作的項目,包含《大誌》(左)這一年以來的封面,以及「民主進步黨30週年紀念報」(右)。

Q:曾有過什麼在編輯跟設計師之間的交鋒經驗?

取中:從《大誌》封面來說好了,我們大多期望封面能有視覺張力,存在感強一點。有時設計師會避免將文字壓在人物身上,但我其實不太在意。封面是為了傳遞雜誌當期的內容訊息,而不是要呈現完整的作品或圖像。舉例來說,如果封面標題是英文字,從編輯角度來說,對華文讀者本身解讀性就低,不必拘泥於此,反而希望作為傳達意象為主的元素處理,不論排大排小,視覺上平衡即可。

我認為取中的 sense 很好,總能在易讀性跟文字意象之間找到平衡,不強求每個文字都要被清楚閱讀,溝通上也很容易知道他在講什麼。

君慈:雖然常會意見不同,我認為取中的 sense 很好,總能在易讀性跟文字意象之間找到平衡,不強求每個文字都要被清楚閱讀,溝通上也很容易知道他在講什麼。編輯跟設計師如果存在強烈誤差,溝通上會非常辛苦。最常爭論的地方,大概是「封面人物」大小。取中常希望人物盡量放大,以《大誌》5月號為例,我覺得封面的狸克已經大到像站在櫃檯前了,再大會破壞畫面,取中還是希望加大。編輯大多希望能讓讀者更快抓到訊息,也要考量銷售賣相、平衡視覺重量感等。即使我都知道,還是想在自己認為好看的樣子之間取捨,因此可能這邊偷一點,那邊補一點。

「封面人物「究竟要多大?永遠是編輯和設計之之間的角力。5月號的「狸克」就是反覆來往推敲的成果。(李取中提供)

Q:有沒有身為編輯或設計師一定要堅持的原則?

李君慈(左);李取中(右)。

君慈:我在《大誌》設計上有一個堅持,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(笑)?因為之前是聶永真設計,我希望能延續風格,而不是突然把雜誌變成另一種「李君慈」的樣子。希望讀者感受到我有能力延續風格,卻仍然看得出是另外一個人做的。如果取中作為編輯打破一些我想偷藏的東西,我可能就會比較激動。

既要產生新感受,又希望降低疑惑的不確定性,編輯必須不斷抽離主觀意識思考,才能如何妥善處理讀者的體驗。

取中:對我來說,編輯最重要的任務是找到那個「平衡感」。首先,希望視覺或文案能帶給讀者新感受,不能太容易順過去,會很沒意思。但在閱讀過程上,又希望能減少困惑。避免讓讀者覺得:「為什麼這張圖會在這裡?」。既要產生新感受,又希望降低疑惑的不確定性,編輯必須不斷抽離主觀意識思考,才能如何妥善處理讀者的體驗。

Q:雜誌通常都有「版式規劃」來規範設計與編輯,能否跟我們聊聊你們的想法?

我反而希望設計師專注尋找讓讀者不疲乏的方法,維持彈性,但創造跟造成疑惑之間仍要拿捏清楚。

取中:版式規範關乎你想做出什麼樣的雜誌。開本尺寸、內文欄式、主副標字體,甚至圖說格式都包括其中。這些必須先確定下來,雜誌作為定期發刊的刊物,若無規範,整本雜誌的 tone 調就難以確認。有的雜誌傾向每一頁都獨立設計,每頁關係就沒那麼嚴謹。但我處理的雜誌,大多會先有版式規劃,設計師要設法從中找到變化,行文也不能一成不變。我反而希望設計師專注尋找讓讀者不疲乏的方法,維持彈性,但創造跟造成疑惑之間仍要拿捏清楚。

不斷的閱讀和翻閱,是編輯和設計師感受雜誌的最好方法。

君慈:設計工作一定要有基本版式,即使想創造變化也是在規範內調整。版式規範有一種是取中提到的固定版式,即使給別人也能排出來。另一種則是彈性很大,例如開門頁都不固定風格。國外有些雜誌,甚至將每個專題都做到像各自獨立的小書。然而,固定發刊的雜誌如果一直變化,可能造成讀者困惑,要綜合考量閱讀連續性等因素。

以最近製作的《VERSE》為例,當中好幾篇封面故事的開門頁都不相同,因為我不希望讀者上感到煩膩。風格則會跟內容有關,例如唐鳳的封面故事就以黑色系搭配重疊感設計,呼應內文中的公民科技、駭客文化等主題。《VERSE》的專題版式較為自由,各篇獨立,甚至可能在橫直式之間切換,代價就是設計起來更為辛苦。《VERSE》內文使用易讀性優異的文鼎UD晶熙黑體,除了製造跟封面標準字的反差,也因文鼎UD晶熙黑體的中英字符搭配起來很好看,不必再為了英數另外更換字體,相當便利。

《VERSE》內文使用易讀性優異的「文鼎UD晶熙黑體」,除了製造跟封面標準字的反差,也因「文鼎UD晶熙黑體」的中英字符搭配起來很好看,不必再為了英數另外更換字體,相當便利。(李君慈提供)

Q:不論是編輯或設計,如何在讀者的閱讀想像跟自己的主觀想法之間拿捏?

編輯其實一方面在做自己想像的東西,同時又得抽離去設想讀者怎麼看。

取中:編輯其實一方面在做自己想像的東西,同時又得抽離去設想讀者怎麼看。一些簡單的元素例如開本或紙張,就可能徹底改變讀者對雜誌的看法。而無論怎樣選擇,都是為了創造有別於讀者以往的閱讀經驗。我要說的不是一味依附讀者需求,而是當我只能明確掌握自己的主觀感受,就盡力去推論,相信讀者和我有一樣的共感。這需要經驗累積,我也是在編輯多年之後,才覺察自己對語彙的敏銳度。

君慈:編輯對語彙很敏銳,就像我對視覺語彙也比一些人敏銳,大家各司其職。我認為除了貼近讀者喜好,編輯跟設計仍有責任要帶出一些心中的想法:我們覺得這個東西比較好,並推廣給大眾,才能推動美學或閱讀習慣的進步。

《週刊編集》以獨特的形式和觀點,創造讀者的記憶點和收藏性。(李取中提供)

Q:能否舉一件特別有想法的作品,分享在編輯及設計工作上的想法?

君慈:我其實覺得自己沒有什麼很厲害的代表作(強調)。但我還滿想討論一些有趣好玩,也有挑戰性的作品。以最近為「目目裏山」建案製作的文宣手冊為例:房地產圈常用「物件」指稱房產,帶給我靈感,再加上觀察到建案可愛的外型,前陽台就像一個抽著菸斗的人臉,因此決定以富有玩味感的玩具形式,製成紙娃娃。手冊一點都不像房地產廣告,除了平面圖,也包含能拆下的小物件及收納用的夾鏈袋。如此一來,即使沒有成交,客戶也獲得一個玩具。這項案子讓我能以全新想法詮釋從沒接觸過的產業,享受很高的自由度及信任,對我來說很有意義。

在李君慈的解讀下,打破以往房地產嚴肅的樣貌,讓宣傳品成為了趣味可愛,能字型拼湊的物件。(李君慈提供)

取中:我想舉最近發刊的《靛花》為例。《靛花》整體呈現相當平衡,傳遞出女性、堅韌等意象。客家族群在歷史上有著複雜且矛盾的個性,我們希望透過《靛花》的新形式跟內容,打破一些對客家族群的刻板印象。我之前比較少做這麼複雜的形式以及活潑的排版風格:明亮色調、大色塊,字體選用也更為活潑。但即使如此,包含大小標是用明體或黑體,都維持明確規範。《靛花》的設計師是參與設計《新活水》雜誌的洪彰聯,但最後溝通出的整體風格,比《新活水》再稍微收一點,亮眼又兼具閱讀性,給人感覺很舒服。

除了《週刊編集》外,編集者新聞社也推出《靛花》和《安妮新聞》,用不同的編輯思維,創造不同的閱讀體驗。

Q:想請兩位分享一兩本特別喜歡的雜誌。

君慈:我特別喜歡《Studio Voice》,帶來的這本在1984年出版,封面人物是坂本龍一。我非常愛看日本雜誌,雖然看不懂,但字型的方格感與中文相近。日本雜誌的版式常有新穎之處,例如活用對話框呈現小標,即使專題文字量大也不至於疲乏。另一本雜誌則是《アイデア idea 》,他們定期會出一些大設計師的特輯,也常會在編排上運用插頁技法,或更換紙質來創造不同閱讀感受。換紙牽涉到印刷台數的安排,有的雜誌甚至在初期就讓編輯跟設計師共同討論與規劃。台灣長期出刊的雜誌中,較少願意像日本雜誌這樣頻繁換紙,可能是成本考量。閱讀雜誌時,除了內容跟畫面,我也會關注章節如何透過紙張呈現。我家有一整牆的日本雜誌,縱使不完全看得懂,卻帶給我很大養分。

取中:一本是《生活手帖》,一本則是《全球型錄 Whole Earth Epilog》。《生活手帖》讓我很驚訝,至少是四、五十年前的雜誌,卻可以做到這樣充滿野性與大膽的設計。而《全球型錄》的重要性則不只是編排技巧,而是具有時代意義的定位。它出刊於1968年,正是全球社會劇烈轉變的時刻。這兩本雜誌分別從微觀及宏觀角度切入,主題卻都關於「人」。例如《生活手帖》每一期封面都是日常生活的插畫,《全球型錄》甚至拉遠視角到太空回望地球。不論從什麼角度,人都是一樣的:不應該區分國家、種族或性別。我閱讀雜誌,特別想知道雜誌背後想傳遞的訊息。好的雜誌一定有明確的想法跟對世界的定位,唯有如此,內容、插畫、攝影圖像才不會失去根本,也才能找到合適的創作者。

君慈的推薦:1984年出版的《Studio Voice》(左);取中的推薦:1968年《全球型錄》(右)。

Q:期望未來的雜誌會長什麼樣子呢?

取中:我還是比較期待能看到更突破性的東西。目前大家對於技術能力掌握程度都很高,不論排版、攝影、插畫,各種工具都非常便利跟成熟。但也因為太成熟,讓我覺得現在的雜誌,好像沒有以前那麼野。我期待能看到像以前那樣,企劃及視覺上都強烈大膽的東西。當然,也有可能是因為1990年代以前的雜誌市場很蓬勃,支撐了各式各樣的大膽嘗試。但有時我也覺得這不是藉口,你越膽小,就越做不出有趣的雜誌。

君慈:對我來說,期待一切都能有更多可能性。雖然每個時代都會有主流形式,還是希望未來的雜誌能提供讀者更多選項,不論是很野性、很工整都很好。當然,這也需要把市場做大,才能提供支持。全世界都踏入分眾時代,不只雜誌,從Youtube到Podcast,每個人都能用喜歡的方式接收資訊。既然如此,那就該努力製作不一樣的風格,提供給不一樣的群眾。

李取中 Fines Lee

《週刊編集 The Affairs》總編輯、《大誌 The Big Issue》大誌執行長/總編輯。從網路業一腳踏入出版業,2010年將《 The Big Issue大誌》帶入台灣發行,成為台灣社會企業的先驅之一。2017年創辦「編集者新聞社」,發行《週刊編集 The Affairs》,期望打造屬於新世代的報紙,獲得廣大迴響。

《週刊編集 The Affairs》:https://www.theaffairs.com/

李君慈 Jyunc-Cih Li

平面設計師,設計領域涵括平面視覺、書籍裝幀、專輯設計、品牌及影像視覺。2018年創辦致力於台灣女性設計的「ladybug」品牌,並於合作夥伴創辦「平面室 graphic room」,以全新型態策略結盟不同風格的四位設計師,滿足多樣化的客戶需求。

個人網站:https://jyunccihli.cargo.site/

本篇文字和圖片著作所有權皆屬於文鼎科技和圖片提供者所有,如果您喜歡這篇報導歡迎您透過本文連結分享,如需使用圖像或擷取任何內文,或是有轉載需求,煩請事先與我們聯繫。

場地協力:編集者新聞社

--

--

翁氏工作室 Studio Weng
字物 Type Matters

翁氏工作室,為一個藝術和文化獨立傳訊顧問公司。我們旨在將最好的文化內容,帶給更廣大的群眾。 www.studioweng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