郭一樵 × 張溥輝:這一次,我想來點自由的味道 | Yi-Chiau Kuo x Peter Chang: We Are Free Spirits

翁氏工作室 Studio Weng
字物 Type Matters
14 min readOct 13, 2020

--

Text by Stella Tsai | Photography by Kris Kang | Image by 郭一樵、張溥輝

放眼年輕世代的平面設計師,有兩顆閃亮的星,一定是不容忽視的,那就是郭一樵和張溥輝(Peter Chang)。他們的作品,常常給人一種沒有設限的感覺,但又是那麼屬於他們的模樣。鮮少接受訪問的他們,這次因為喜歡彼此的設計,首度用對話的方式,呈現兩人最真實的樣貌。

兩個人一談起設計,就像打開話夾子,停也停不了。

拿出手上的平板和手寫筆,設計師郭一樵與張溥輝正低頭為對方畫識別ICON。同樣年輕、風格鮮明的兩人,都擅於翻玩不同媒材、挑戰主流,逐漸成為市面上兩道獨樹一格的設計力。晚出道的張溥輝,只要發現喜愛的設計,就會翻找版權頁尋覓設計師的名字,就這樣在書店發現了郭一樵的作品,循線追蹤到他,從此成為網友。

兩人的設計都有細膩的一面,想的越深、反應在設計上的力道就越輕,郭一樵喜歡用大量的色塊與狀似隨性不經意的設計,挑起觀者探究的興趣;張溥輝則擅於投注想像於原始內涵之中,用設計擴延出全新視野。

兩位擅長創作 ICON 的設計師,在彼此的眼中,是如何呈現的呢?

張溥輝眼中的郭一樵,方方的、像布丁,有點有趣、也有點可愛,他笑說是自己內心對郭一樵的投射;而郭一樵畫筆下的張溥輝,意外的與張溥輝畫的自己十分接近,只是多了一個杯子。他說:「Peter(張溥輝)像是個有配件的人,所以我給他一個杯子,彷彿可以倒出很多東西。」兩人為對方挑選的字體也充滿各自的風格,張溥輝為郭一樵選了 Akzidenz Grotesk,帶點活力、大膽的氣息;郭一樵則為張溥輝的英文名字「Peter Chang」挑選了 Janson Text 斜體,一如他作品予人的知性與細膩。

兩個男孩相約在郭一樵的前東家,同樣也是品牌顧問「Five Mental Shop」所開設的品牌「OOO」,快閃店「OOO Not A Bar Bar」,帶來滿桌的設計書籍與雜誌,聊起這些年樂此不疲的作品與書籍,也談談各自帶點拘束又不失任性的設計接案人生,以及對設計從未有一絲稍減的,對自由的嚮往。

*郭一樵(以下簡稱郭);張溥輝(以下簡稱張)

郭一樵(左);張溥輝(右)。

Q. 請分享一件你很喜歡的對方的作品。

張溥輝作品「女孩與機器人【密室逃脫】專輯數位封面(左);郭一樵作品《剪花活-剪紙合作社-台灣剪紙實驗填寫》(右)。

張:最近很喜歡一樵設計的書《剪花活》,有一點臺、但也不是很臺,像是去阿嬤家會翻到的東西,但是是更好的版本。帶點熟悉、很親切舒服的感覺,又保留原有的優點,第一次翻到就覺得,這個氣味好好喔!

郭:我是很喜歡Peter做的「女孩與機器人」專輯裝幀,是有節制性又不失大膽的拼貼,好像很亂、但其實內涵很細膩,不是為了拼貼而拼,這是我很喜歡他的設計的原因。內頁還有超多驚喜,像是這個手機訊號的概念就好棒。

張:你有看出來耶,太好了!

郭:有啊,是一個iphone的圖樣。

Q. 分享一件最近在做的設計,以及字體的挑選技巧。

張溥輝作品「蘇格蘭百富威士忌」筆記本贈品。

張:最近幫蘇格蘭百富威士忌的新酒發表會,做了一式三款的筆記本贈品,以三款不同年份與成分的酒作為文案和主題,設計主軸定調為「行星」。我不太喝酒,但每一款酒在我心目中都像是獨立的行星,有自己的香氣、口感與味道;之前看到一篇文章說,孤獨的英文「Solitude」前面的字根「Sol」是太陽的意思,那應該是很特別、整個宇宙只有你一個的獨特。我把這個想像投射到設計上,強調每一款酒都是獨一無二的。

另外也設計了讓貴賓在活動現場印製名字的橋段,所以字體特別選了活版印刷的樣式,加上一點仿舊的效果,算是很直接的聯想。

郭一樵分享《工藝之外,還要多久才到?》的主視覺設計的靈感發想,以及最後成品。

郭:最近好玩的案子是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的展覽《工藝之外,還要多久才到?》的主視覺,一共四款,展覽從臺東、花蓮和宜蘭的常民工藝出發,把這些生活化的、平常不會注意到的東西轉化成視覺,讓彼此創造互動,像是路標、椰子樹、烏龜等,覆以大範圍的色塊,創造類似超級瑪利歐的RPG視覺感。設計上把訊息都藏在貼紙下,大家可以自己撕開、發現工藝藏在裡面,是近期做得很盡興的一個作品。

張:公部門居然可以接受?

郭:對耶,為什麼啊?(笑)

張:整個概念好完整,這種東西做起來就是很爽!

郭:其實提案時做了超多顏色,最後只印了四款。另外因為這個Graphic比較亂,所以我選了整齊的日文黑體,同樣的字體用在歐文也很好看。

張:我也發現英文有一塊特別用了程式語言的字體,讓這邊多了一點個性,非常有趣。

Q. 分享一個啟發/影響你的設計的書籍或刊物。

現在很多東西詮釋的方法已經不一樣了,外加設計成為顯學,大家都想要來一點「設計感」,反而讓設計的雷同性變很高。

兩人都把各自的壓箱寶給帶出來。

張:太多了,我帶了一大袋,無法決定誰對我更重要。比如說林小乙設計的《RIVER KUO》圖文作品集,整本的排版、裝訂模式都跳脫一般設計思維,外加藝術家本身的作品也很有趣,書中許多不同的頁面構成看似雜亂無章,但全部組成一本書時,整體的氣味就是剛剛好,無論是翻閱的層次感或是精緻度。

頻率相對的兩個人,帶來的作品都充滿共鳴感。

郭:這本書出版時真的很紅,他的設計不像當時的時空會做的東西,反倒比較像現在會做的設計。

張:沒錯,是超越時空的設計,這本書在我心目中一直都有個位置,沒有想法時就會拿出來翻一翻。另外是夏永康 Shya-la-la Workshop的作品集《1/3》,書名難找得要命,這是當時香港非常火紅的設計工作室,夏永康是王家衛導演的御用設計師,經典電影《春光乍洩》、《花樣年華》的海報都是他設計的,在我心目中非常具代表性,把當時香港的樣貌都濃縮在設計裡了,連氣味都保留在那個時刻,我私心很希望能一直停留在那個時代。

郭:現在很多東西詮釋的方法已經不一樣了,外加設計成為顯學,大家都想要來一點「設計感」,反而讓設計的雷同性變很高。

張:沒錯!這也是夏永康的設計珍貴之處,有時候他甚至沒特別做什麼處理,照片也都是自己拍攝,是純粹為了版面的構成和設計需要,而做的各種創作。

郭:我是很圖像思考的人,喜歡很不正經、好像沒有設計過的設計,David Shrigley的《Red Book》就是我特別喜歡的一本,概念很簡單、很好笑,沒有刻意要表現什麼東西的樣子。

張:好可愛!很適合刺青在身上。

郭:另外是兩本雜誌《Apartmento》和《Butt》,他們都有一種不經意排版的風格,好像什麼都亂放、沒有設計過的感覺,對後代的設計造成蠻深遠的影響,也很直接的影響到我的作品。

郭一樵推薦西班牙雜誌《Apartmento》。

張:《Butt》現在只有精裝版了,早期才有這種風格,有點類似Zine,但又不像Zine這麼隨便。

郭:對,而且這類雜誌的廣告都好好看,我有聽說如果廣告太醜,他們會直接幫客戶做。

張:我也有聽過這個說法,日本的《RELAX》雜誌據悉也是這樣,反而讓讀者很想看廣告,這應該會讓廣告商覺得物超所值,就決定投這家吧!(笑)

Q. 兩位都很喜歡在設計中埋「彩蛋」,分享一個最得意的案例。

郭:蘇打綠早期每出一張專輯都會做一本雜誌《Soda Zine》,那時找上研究所的我來做,其中《無與倫比的美麗》這一期,我邀了很多flickr上的攝影師、藝術家的作品,來呈現他們心目中無與倫比的美麗。那時內頁裝訂採不規則,有的要撕開才能看得到這些「美麗」,是我埋得一個大彩蛋。

張:戲劇作品《女僕》劇場節目冊,那時候想要「不落俗套」的置入一點廚房的東西,想呀想,就想到家裡廚房的磁磚,就把它設計進去了。印象中那時候一丟出來,大家都會直覺想到廚房,是我很喜歡的一個彩蛋。

郭一樵作品《sodazine 3》(左);張溥輝作品《女僕》劇場節目冊。

Q. 如何看待自己的風格,以及你觀察到對方的風格?

郭一樵作品《sodazine 3》。

郭:我通常一看就知道是Peter的作品,在書店翻到都會一眼認出來。

張:真的嗎?我覺得我的風格很淡,很難被認出來耶!

張溥輝作品「2018 臺北藝術節」系列主視覺,現正在香港 《為文化設計:臺港文化設計展》與其他年輕設計師一同展出中。(openground提供)

郭:只要看到很難做到的印刷、很強大的加工,就一定是你的啊!(笑)但我就佩服你這一點,能把加工做得很細緻,不是為了加工而加工。

張:我覺得一樵以前的作品比較自由一點,那個用字、顏色選擇,都很有他的特色,也是一看就知道是他了。後來做商業設計的時期,才開始用比較乾淨的黑體。

郭:對,我熱愛用很多顏色,甚至覺得不配色就是沒做到設計(笑)。但我確實後來做商業設計太久了,很想找回以前做設計的「自由感」,所以才離開公司自己出來接案,希望能找回一開始那種自由的氣息,以及做設計時快樂的感覺。

郭一樵於Five Metal Shop任職時參與的共同作品「2018 五金行日曆計畫」、「林亦軒 What am I doing here / 文件書」。

Q. 你認為經歷跟才華哪個重要?

我是覺得設計才華跟接到案子沒有直接的關係。比如說我如果更懂得與人打交道,也許案子會更多、經歷就更多了。

張:這個問題很難,我是覺得設計才華跟接到案子沒有直接的關係。比如說我如果更懂得與人打交道,也許案子會更多、經歷就更多了。

郭:我認為才華算是做設計的鑰匙,比如說你要喜歡畫畫,才會有熱情一直做這件事,算是一個入門。但經歷真的很重要,我可能入行比較久、接觸的案子多,會比較知道如何跟業主溝通,也才能做出自己跟業主都喜歡的設計。

張:反過來說,也有可能是經歷造就才華。人際關係的經營與相處,還是比才華來的重要。

張溥輝作品「臺東縣政府名片再設計」,使用文鼎UD晶熙黑體,讓名片的可讀性能夠達到最高。

郭:但如果你是超級有才華的人,比如說Steve Jobs,別人就不會太在乎你個性差或難相處。

張:這可能是民族性的問題,我如果去日本,應該是會氣死所有人(大笑)。

Q. 如果回到剛出道,會給自己什麼建議?

如果可以,我真的想對那時候的自己說:「欸你現在時間一大把,趕快多做點事情吧!」

張:盡可能多學一些東西,現在只要工作累就會懶、記憶力也不好,時間更是有限,無法全心全意地學習新東西。

郭:我是會希望多念一點基本設計理論,我的學校比較重視實作,導致遇到一些基本的科學性設計時解決問題時,就顯得比較弱。

張:還有很多非設計的東西也應該趁年輕趕快去玩,如果可以,我真的想對那時候的自己說:「欸你現在時間一大把,趕快多做點事情吧!」

Profile/郭一樵 Yi-Chiau Kuo

1985年生,臺灣平面設計師。在學時期曾製作蘇打綠《Soda Zine》,並曾獲4A學生平面廣告金獎、臺灣海報設計新星獎等,2010年前往德國柏林藝術大學自由藝術學系交換學生。曾任職於Five Metal Shop五年,2019年轉為自由接案工作者,從事品牌、音樂專輯、主視覺等平面設計工作,曾操刀吳青峰《太空備忘記》巡迴演唱會周邊商品視覺設計。

Profile/張溥輝 Peter Chang

1993年生,臺灣平面設計師。2015年以「未−展覽主視覺」獲得金點新秀年度最佳設計獎視傳類金獎。從事書籍裝幀、雜誌、品牌,與音樂專輯、展演主視覺等平面設計,現為自由接案工作者。作品曾獲得東京TDC入選、入圍第29屆金曲獎最佳專輯裝幀設計獎、與日本《+81》雜誌收錄。

本篇文字和圖片著作所有權皆屬於文鼎科技和圖片提供者所有,如果您喜歡這篇報導歡迎您透過本文連結分享,如需使用圖像或擷取任何內文,或是有轉載需求,煩請事先與我們聯繫。

場地協力:OOO 和 NOT-A-BAR BAR

相關展覽:

《為文化設計:臺港文化設計展》

Designing Culture: Taiwan-Hong Kong Cultural Design Exhibition

(openground 提供)

地點:openground 香港深水埗大南街198號

日期:2020.10.9–11.1

時間:12:00–19:00 (周一休息)

此展覽為「2020 臺灣月」香港光華新聞中心開幕活動,邀請臺港兩地的設計師與工作室,帶來一系列為藝文活動設計視覺的作品,包括視覺形象、海報及出版物等;是次展覽特別關注優秀年輕設計師的作品。透過展覽和活動,讓觀眾一窺兩地藝文設計之差異,進一步了解兩地藝術與創意產業的發展。

參展設計師和工作室:

臺灣:張溥輝 |ONE.1O Society |洋葱設計 |O.OO Design & Risograph ROOM|白輻射影像

香港:Good Morning Design | Hello~. | MAJO DESIGN | Pengguin |studiowmw |明日設計事務所

策展人:毛灼然(Javin Mo)、林欣傑(Keith Lam)

*ONE.1O Society 成員牛子齊(Desiree Niu)為《字物 Type Matters》計畫設計、毛灼然為計畫顧問。

--

--

翁氏工作室 Studio Weng
字物 Type Matters

翁氏工作室,為一個藝術和文化獨立傳訊顧問公司。我們旨在將最好的文化內容,帶給更廣大的群眾。 www.studioweng.com